奇易雲端車牌辨識 - 錯誤的結論

錯誤的結論

錯誤的結論


統計學上有所謂型一錯誤與型二錯誤(type 1 error, type 2 error) ,意思是統計結果與假設相背。問題是,假設為真或為假,影響統計方法的進行,當然也影響統計結果的判斷。實務上,這種錯誤的發生比率很高,很多統計結果, 是人為操作的結果而非客觀的科學,統計經常變成有心人愚弄消費者的工具。很多涉及商業利益的研究報告,就是利用錯誤的假設來製造錯誤的結論。也許有些假設 與結論都沒有問題,只是故意忽略其它問題而已。例如很多藥廠贊助「有效性」的研究報導,故意忽略「副作用」報導。


有一些統計過程沒有錯,假設也正確,但資料常被錯誤引用。例如調查某產品的市佔率,以台灣地區為例,南部北部的消費習慣可能有些差異,如果以北部的消費者 為市調對象,得到一個參考值,但被引用到南台灣做廣告,雖然調查過程都沒有作假,但本身的代表性有問題。也有一種統計報告的數字引用有很大的爭議,例如, 以所得在前二十百分比的人為抽樣對象,調查購買某品牌汽車的市佔率。但引用過程簡化為「某汽車的市佔率」,但實際上,該汽車價位可能較高,在低所得位階的 消費者根本就沒有購買力。另外一個例子,對城市小孩與鄉下小孩做智力測驗。但鄉小孩可能連題目都看不懂,結果導致推論是鄉下小孩比較笨。做研究的人都知道 統計本身客觀性很重要,但引用者及閱讀者通常不會知道統計本身抽樣的代表性問題。


並非所有的錯誤都牽涉商業利益,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到錯誤的結論。例如孩子犯錯被處罰,小孩會記恨處罰他的人,並且產生報復心態卻不知反省自己。不止小 孩,很多的訓練與磨練,都變成傳承的一部分卻失去傳承的本意。幾年前,消防員的救生訓練,發生教練集體將一個學員當場溺斃事件,其情況跟早期部隊惡整新兵 的情況如出一輒,都是一代傳一代的錯誤經驗。因為這些加害人本身受過磨練,得到錯誤的結論,把錯誤的方法當成正確的方法,在心態上也隱含報復的心態。


以前監獄中的受刑人經常受到不人道的待遇,但是記者、官員去訪問視察時,卻都自己表示沒有被虐待。很多民眾認為有點不可思議,除非這些受刑犯受到威脅,否 則為何自己公開表示沒有受到虐待?真象是,監獄的管理人員懂得管理這些受刑人。因為重型犯受刑人大多作奸犯科、好勇鬥狠,如何能管得動他們?當然動用私 刑。但動用私刑違反人權,管理人員也擔心被舉發,所以經常安排「假的」官員輔導員,讓他們大鳴大放,然後根據他們的檢舉內容回來修理一頓,再安排輔導人員 來安撫他們,再修理一次,直到這些受刑人「不敢」相信任何人,才讓他們見真正的官員,此時還有誰敢說真話?以前關於猴子吃香蕉會被同伴圍毆的實驗,也是很 典型的錯誤結論,但最後變成真理。


電視上的資訊氾濫,廣告經常很誘人。但很少人分辨廣告內容真假。因為人很聰明,越直接的廣告越難說服人,因此很多廣告發展出自己的新名詞,然後在新名詞上 做文章。因為新名詞轉移消費者的注意力,無形中讓消費者產生錯誤的結論。例如「燃燒脂肪」的實驗讓消費者認為吃了可以減肥。


有些錯誤的結論跟統計無關,而是偏見與無知造成。例如,曾經發生過一件很離譜的事,有位中醫師自己開藥幫自己治療肝病,龍膽瀉肝湯,連吃三年以上,造成洗 腎,並且把罪過歸責於藥廠的龍膽瀉肝湯含有馬兜鈴。事實上這件事情本身就很離譜,因為任何有中藥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,藥就是毒,龍膽寫肝湯只能用於短期治 療用,連吃三年可能會沒命的,何況自己是個中醫師?連中醫師都分不清楚哪些藥不能長期服用,難怪很多人誤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,導致很多人亂服偏方造成嚴重 後果。這個問題,導致含有馬兜鈴的中藥被禁用也明正言順。事實上,馬兜鈴被禁用還有另一個內幕,是保育人員為了台灣蝴蝶,有一些蝴蝶幼蟲的食物是馬兜鈴, 禁用馬兜鈴只是為了環保問題,復育蝴蝶。如果含毒就該禁用,有八十%以上的西藥都該禁用。認為中藥就沒有毒的人也該打屁股。


在美國肥胖人口越來越多,肥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,而膽固醇更是元兇。結果變成,食物「不含膽固醇就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」的錯誤結論,反而令人忽略脂肪與反 式脂肪對人體的危害遠比膽固醇嚴重好幾倍。很多病人以症狀減輕來衡量藥效,而排斥醫生的專業,結果就是自己買藥吃,害死自己。

不只日常生活當中容易產生錯誤的結論,電腦科技發達的今天,仍然有很多問題。以我自己為例,開始在自己網站上寫文章,本來只為測試自家的輸入法,沒想到意 外造成網站的瀏覽率提高。我沒有到處貼文或廣告,網站也沒有什麼辣妹照片,卻拜搜尋引擎之賜,很多人無意中搜尋到文章而點入網站。意外發現連入網站的搜尋 引擎,以yahoo最多。如果以連入的比率來說,yahoo大約佔了九十%以上。但這個統計數字,是根據連入我方網站統計而來,是否表示yahoo的市佔 率比google高?或是代表中文用戶使用的yahoo的比率比google高?我也不知道!有統計數字不代表真的瞭解背後的意義。





2008/07/30








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