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爾摸沙
這幾年經常走海線(濱海)公路回南部,剛開始時人煙稀少,從最早的鄉間小路,後來開通了15號公路、17號公路,最近這幾年陸續開通的61號公路。過年期 間,經常為了避開車潮而選擇深夜南下,從台北一路開車到雲林,前幾年幾乎沒有遇到超過三輛行駛中的車子,這幾年逐漸車多。
今年(2009)回去幾次,路經六輕附近(橋頭)濁水溪河口時,發現風沙漫天,活像沙塵暴。這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看到如此恐怖的景象,我不知道台灣竟然有 沙塵暴。雖然我沒見過真正的沙塵暴,但那河口的沙塵暴,就像濃霧一般,真的令人毛骨聳然。因為風向的關係,從61號公路彰化縣進入雲林縣的大橋由北往南, 正好看到河的北岸艷陽高照、南岸昏暗有如黑夜,景色非常驚悚,令我想到西遊記裡提到的景象「妖氣沖天」。小時候見過西北雨也有這種特殊景象,那天看到也以 為是下大雨,靠近時才發現是因為河床乾涸,遇上北風南下掀起的塵埃,此景令人想起小時候地理課本提到黃土高原的風吹沙塵暴。曾幾何時,台灣這個美麗之島 Formosa,也許可以翻譯成「呼爾摸沙」。因為我看到沙塵暴的區域,馬路、汽車上都是塵土。
有人說地球暖化造成大雨、也有人說會造成乾旱。那到底是大雨還是乾旱?按理說,地球平均溫度上升當然是暖化,科學家信誓旦旦的說暖冬暖冬,為何北極冰原縮 小的時候,連續幾年出現了暴風雪?而且溫度超低?_今年又發生超低溫的暴風雪,科學家終於又提出新的名詞「北極震盪」來圓謊。科學家每年都做出預測,但每 年都不準。幾年前還在喊地球會進入冰河期;然後突然每年都變得更熱,只好改口說地球暖化;如今連續兩年的冰封暴超級低溫,科學家果然又改口說要進入冰河 期。就連北極圈到底是縮小還是變大?高原冰河面積到底如何?都已經搞得一頭霧水。當初發出警告的單位如今也承認引用了錯誤資料。
海水的溫度上升,帶動氣溫的上升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但溫度上升理當帶動水蒸氣的蒸發,引發下雨才是?何以造成乾旱?因為地球在轉動!海水蒸發到了天空,因 為大氣溫度上升,使得水蒸汽必須飄到更高的天空才能凝結為水滴,因為地球轉動造成氣流,升得越高的水氣,越容易跑到更遠的地點降下。這也表示,下雨的地點 會改變,下雨的規模也會改變。結果就是,不雨則以,雨必傾盆。因為水蒸汽濃度太低時,會升得太高被飄走,所以毛毛細雨的機會減少了;當水蒸汽夠濃時,下的 雨勢必然很大而造成水災。
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長久以來都是小雨不斷。如今全球溫室效應,使得台灣沿海水溫升高,導致氣候型態改變,濕氣因為氣溫太高不易形成水滴,不再下毛毛雨, 下雨天數減少了所以到處乾旱;單次雨勢卻加大了所以水災頻率明顯增加。所以這幾年既看到水災、也看到乾旱。河口的沙洲也因為沒有毛毛細雨,寸草不生,更加 速沙漠化。結果遇到刮風,就掀起沙塵暴。
很多科學家認為溫室效應讓海水溫度上升,因此預言暖冬會導致南北極冰原融化,但連續兩年北半球的冬天卻變成冰凍世界。這幾天全世界的科學家提出所謂的「北 極震盪」,認為地球會進入「小冰河」期。於是開始出現「暖化」與「小冰河」之爭。科學家看到北半球出現百年來的嚴重低溫與冰雪風暴,認為地球要開始變冷。 這些「推測」實在很令人困惑。
地球出現暴風雪,科學家因此認定地球要變冷,這種論調本身就矛盾。請問,冰雪從何而來?如果海水不蒸發水氣,何來冰雪?如果地球變冷,水氣蒸發變慢,雲層減少,是否增加陽光直射地球?如果沒有水氣不下雪,是否就不會出現暴風雪?沒有暴風雪是否代表地球不會進入小冰河期?
科學家見到溫度上升就說是地球暖化;見到溫度降低就說小冰河期來臨,這是哪門子的推測?依我的看法,地球暖化才是造成暴風雪的主因,因為暖化加速海水蒸 發,形成厚厚雲層阻擋陽光造成空氣低溫,雲層造就暴風雪。也就是說,海水溫度上升才會造成空氣溫度下降產生小冰河期的出現,而非海水溫度降低造就小冰河 期。這種兩極化的現象,也讓科學家出現兩極化的推論,既然是科學,為何處處矛盾?
阻止沙塵暴的發生,需要綿綿細雨而非傾盆大雨。如果溫度持續上升,「濛濛細雨憶當年」這首歌的意境也不見了。
2010/02/02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