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子騎驢
「馬上」不到一個月,就因為物價上漲搞得支持率下降,人心惶惶。媒體更是趁火打劫炒作新聞,用放大鏡來檢視雞毛蒜皮,漠視整體發展的重要性。
以物價來說,石油上漲帶動物價上漲,表面上是無可避免,但真的是這樣嗎?經濟問題很複雜,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講明白,但有些觀念如果正確,就不會被媒體誤導,也才能對新政府有信心。
為了讓大家容易瞭解物價問題,我用簡化的條件檢視「物價」,但實際情形很複雜,請不要一概而論。因為是簡化的,所以省略很多專業的名詞或步驟。如果您要真正瞭解貨幣銀行與匯兌這些專業知識,請另外尋找資料。
「物價」顧名思議,就是物品的價格。在沒有「貨幣(錢)」的年代,人民以物易物,例如,用一隻貓換一隻公雞。現在網路上,也有人以物易物,電視還曾經出現一個廣告,用一個很小的東西,經過幾次交換,換成一間大房子。
以物易物是一個很容易接受的觀念。物價的訂定、貨幣的產生,都是基於以物易物。以物易物具有地區性、時間性,例如在沙漠地區缺水時,水的價值就會很高,而 在下大雨的地方,水就變成是一場災難。也就是說,相同的貨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具有不同的價值。人以食為天,食物的價值變化尤其明顯。但執政者為了穩定民 心,當然會利用手段穩定物價。當一群人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地區自給自足,除非天災,否則貨品的價值不會有太大的變化,但一個開放的社會,不同族群(國家)之 間,有不同的貨品,產量很多的時候,正好可以供給另一個族群,「交易」就會變得更複雜,因此,貨幣的產生有其必要性。
貨幣必須是雙方可以接受的「東西」,它本身也是貨物的一種,何以見得?我曾經到過上海的貨幣博物館,裡面的貨幣真的出乎您的想像。古代的貨幣有貝殼、石 頭、玉器...這些貨幣其實都是商品的一部分。只不過,為了讓交易可以簡化,避免以物易物的不方便,所以才需要貨幣。有了貨幣以後,以物易物的交易行為, 可以變成買、或賣的交易市場。人們帶著錢就可以買東西,而非抱著一隻雞去換一簍青菜回來。
貨幣除了雙方可以接受之外,還必須可以保值。「保值」包含不會變質、不會損壞、而且數量必須很稀有。歷代以來,被接受的最佳貨幣就是金子、銀子。因為金銀 的穩定性很高,又很稀有,即使分割,仍能保值。如果是貝殼,分割以後就沒有價值了。因此,現代全世界的國家都接受黃金。黃金是一切交易的計價基礎。
做為交易的計價基礎,帶著黃金出門最能保值,但黃金很重,攜帶不方便,因此由執政者「規定」兌換比率而發行「紙幣」。也就是說,您現在手上如果有一張合法 的紙幣,代表您可以隨時依兌換比率,換到一定重量的黃金。這種可以用紙幣「換」黃金的措施,稱為貨幣準備。也就是說,政府必須保證,由銀行發行的紙幣,永 遠必須有相等的黃金價值,否則紙幣就會失效。
紙幣是由各個國家自己發行,同一重量的黃金,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有不同面值的貨幣發行額。因此不同國家之間的貨幣交換,必須有「比率換算」的方法,稱為匯率。
「純假設」:一兩黃金值20000元台幣,也值700元美金,那一美金應該等於28.57元台幣,這就是匯率。
世界主要原物料價格,大多以美金為計價單位(以後可能歐元),因此,美金是國際貿易的交易貨幣。最近因為石油價格上漲,帶動生產成本上漲及物價上漲。但為 何石油會上漲?因為石油是一種貨物,貨物的交易都具有共同特徵:稀有性。如果該貨物的產量增加,價格可能就下跌,但需求增加、或產量減少,價格就會上升。 因此石油的漲跌,大該都離不開產量與消費量問題。但實際上,石油價格大概都是受到人為操作,尤其是戰爭。美國發動戰爭,就是為了石油的控制權。
假設定額的美金可以買到一定量的黃金,或買到一定量的石油,當石油價格上漲的時候,黃金價格應該不會上漲,因為石油價格的變化因素,與黃金價格的變化因素 「應該不同」。但實際上卻連動。大多時候,石油價格上漲,黃金價格也上漲,這就很耐人尋味。因為石油與黃金的美金報價同時漲價,這意味著,如果用黃金來買 石油的話,等於沒有漲價。沒有漲價?真的嗎?真的!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為什麼物價一直上漲?
「純假設」:一兩黃金值台幣20000元、也值700元美金、也值十桶石油。因此可以說,一桶時油值70美金。
如果石油價格上漲到每桶80元美金,而金價也上漲到一兩800美金,那麼十桶石油還是等於一兩黃金。而一兩黃金等於2萬台幣,所以石油對台幣來說,沒有漲價。
但問題是,本來的NT$20000/US$700的匯率(28.57),變成NT$20000/US$800的匯率(25)。
如果您在一個月前外銷100美元的產品匯率是28.57,但這個月收到錢的匯率是25,那您的收入減少了357元台幣。您突然虧掉了。
怎會發生這種事?
為了阻止外銷損失,政府必須控制匯率,讓黃金的台幣價格,從一兩20000元「漲」到22856元,對於美金的800美元,才能維持一定的匯率,如此才能避免外銷廠商的損失。
但是,這樣一來,十桶石油雖然仍然等於一兩黃金的價格,對於台幣就漲到22856元。這表示,石油真的漲價了。
既然石油對於黃金的報價沒有漲,為何對於美金的報價卻漲了?如果您把「美金」看做「貨物」,就很容易理解,因為美金失去價值了。失去價值的原因很多種,可能是鈔票太多、或需求減少。當大家都不想持有美金時,美金的價值就會貶值。
如果外銷貨物的美金報價調漲,就可以接受改變匯率讓物價下跌。但問題沒那麼簡單。當匯率從28.57變成25,雖然可以維持國內物價沒漲,但報價如果是 100美金的貨品,必須調漲到US$102.28,這表示您的外銷貨物漲價了。漲價的物品可能會減少銷量,外銷減少代表您的收入一樣會減少,雖然國內物價 沒漲,但收入減少的結果,您的購買力反而下降。這跟物價上漲沒兩樣。
也就是說,物價不是唯一的問題,實質購買力才是真正的問題,因此匯率不是萬靈丹。各國政府在匯率的態度上也不一致,所以每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幅度不儘相同。
台灣在1980年代石油價格上漲時,台幣匯率急速升值,因此這波的漲價,大家都預期台幣也會急速升值,但實際情況沒有馬上發生。原因是客觀條件不同。 1980年代台灣很有競爭力,外銷旺盛。當時台幣升值導致匯差損失與外銷報價調漲產生的衝擊有限,現在台灣沒有那強的優勢,如果冒然讓台幣升值,只會導致 實質購買力的下降,讓人民更窮而已。
台灣當局選擇讓物價上漲,本質上是為了維持台灣的所得水準,如果利用匯率讓物價回穩,可能必須面臨薪資下降的嚴重問題。現在已經都在抱怨薪水沒漲,如果再調降,豈不翻船?
物價與匯率如同父子騎驢的故事,不管怎麼做都會有利害得失產生。人民站在自己的觀點追求眼前的目標,管理者必須放眼未來,才能讓人民真的有目標可追。如同 釣魚者,相信自己的釣魚技術,但池裡無魚時,技術再好也沒用。政府必須在池裡養出更多的魚,因此必須採取某些手段,例如禁止或減少釣魚活動、投入更多的 「餌」養魚。但不管哪種措施,都需要時間養出魚來。釣魚者需要等待,否則永遠無魚可釣,豈不更糟?
2008/06/13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