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與溝通
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。中文的「語言」二字皆有「言」,言是指說話。全世界的科學家,以前都認為語言就是指「說話」,說話當然就是由聲帶發生聲音。如此狹義的認知,科學家認為全世界只有人類具有語言能力。
英文裡有句話「none verbal language」大概是指「非語言的溝通」,就是行為語言。從行為語言來看,很多生物都具有溝通能力。例如烏賊的體表變色,也能溝通。大象可以發出一種 低頻的聲音,據說傳遞非常遠,而且不同家族之間,可以藉由低頻的互動,在大草原上同時抵達某個特定地點會合,可見大象的溝通能力超乎預期。生活在海底的鯨 豚,可以發出類似雷達的聲波,根據聲波的反射,瞭解海底路徑、海床結構、魚群位置,也可以經由聲波連絡彼此,一起圍捕獵食。可見大象與鯨豚,就像隨身帶著 大哥大手機一般。聽說現代的漁船噪音、無線電波,是造成鯨豚迷路的原因之一。
在廣域的語言認知,人類行為就變得很有趣。例如臉相、身材、衣著、手勢、飲食習慣、走路姿勢等等,都透露出自己心中的秘密。人類隨時在散播各種訊息,企圖 與週遭的同類溝通,就連想自殺的人,也會持續散發出各種求救信號。昆蟲之間使用費洛蒙溝通,聽說人類也會,只是人類自己不知道。所以有些人一拍即合、有些 人不來電、有些人始終無法和平相處,這些情況,不完全是心理問題,跟費洛蒙的吸引與排斥有關。
人類除了使用聲音語言,還有旗語、鼓語及手語,拜科技之賜,現在多了簡訊(短訊)、即時通與電郵(email)。昆蟲之間也有身體語言,例如鳥類的求偶, 某些人類土著也模仿鳥類的求偶舞。蜜蜂之間也利用跳舞來溝通訊息,蜜蜂舞蹈告訴同伴花蜜的所在位置及距離。以前電視上介紹,雁鴨家族要起飛之前,首領會先 搖動頭部引起其它雁鴨注意,其它成員看到首領搖動頭部,也會開始跟著搖動,確認全部成員都搖動頭部以後,首領起飛,其它成員也跟著起飛。
旗語是童子軍必學的課程之一;鼓語則是真實出現在少數民族當中。使用旗語必需編碼,但鼓語卻可以直接交談。編碼又分明碼及暗碼,明碼如國際通用編碼的 SOS求救信號,三短三長三短之類,大家都聽得懂。以前發生戰爭的時候,利用密碼傳送文件及訊息。密碼的編定方法很簡單,只要雙方使用相同一本書,就能利 用書的頁碼、行數、字位,將一篇文件轉為密碼。以前電子通訊尚未出現的時候,中國流傳的錢莊銀票防偽,就使用密碼。「票號」通常會有傳家標語匾額高掛堂 上,匾額上的字位就是密碼的基礎。
使用聲音的語言,除了母語、地方語之外,也有密碼語。密碼語經常出現在特殊團體之間,例如幾十年前普遍存在台灣「跑江湖」的夜市攤販之間。這些跑江湖的商 人,有一套自己的密語,即使面對面交談,一般客人完全聽不懂。有些閨中密友也發展出自己的密語,利用簡單的轉音技巧,發展出另一套語言。例如,把注音的 「ㄅㄆㄇㄈ」與「ㄓㄔㄕㄖ」交換、或把說話聲都加入吐舌音之類,這樣便形成另一種密語,而且稍微訓練就可以用來交談,避免被別人聽到談話內容。
除了聲音,人類的行為語言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行為語言可區分為有意識與潛意識,這還不包括費洛蒙的部分。有意識的行為語言最常見於快樂、積極、競爭; 無意識的行為語言則出現於消極、沮喪、憂鬱這種情況。其實,最多行為語言是見於異性間的互動。有句話說「眼睛為之一亮」,真正的人際互動,一個人聽到自己 喜歡的人說話時,眼睛真的會瞪大,連瞳孔都會變大,而且注意力會集中,「豎起耳朵」,不管這個你喜歡的人是父母、朋友或夫妻。如果細心一點觀察,一個人說 話時無法引起身邊人員的注意,其關係鐵定不親密,如果是夫妻,大概快離婚了。有時候在公共場所看到一對男女之間,如果雙方講話音調很高,通常是情侶;如果 講話很平淡,大概是夫妻。
時下很多人喜歡使用電腦上網聊天,經常在聊天軟體(軟件)登入時,設定自己給別人看見的顯示狀態,也會在顯示狀態中透露自己的心理壓力。有些人在聊天時會有意或無意的使用特定語氣或用詞,有意或無意的引起別人注意,這也是溝通的一種。
不同族群或生物之間,具有某種程度的可翻譯性。例如狗狗的叫聲、嬰兒的哭聲,都可以被翻譯。但人類經常因為太聰明而忽略別人(或其它物種)發出的訊息。曾 經有位朋友的小孩提出一個質疑:狗狗聰明還是人類聰明?大人當然認為人類聰明;但這位小朋友認為狗狗比人類聰明。因為狗狗聽懂人話,但人類聽不懂狗話。其 實細心的主人可以聽(看)懂寵物的語言,這些語言不只是叫聲。
電腦的出現帶來新的革命,不只改變了人類的生活,也改變「語言」的定義。電腦沒有生命,卻可以經由「語言」與人類溝通。雖然這些語言都是人類定義,但無可 否認的,電腦與人類真的可以經由語言溝通。例如輸入文字、玩遊戲,這些都是經由電腦語言的規劃,達成某種程度的互動,也是溝通的一種。
語言與文字的複雜程度,通常代表一個文明的發達水準,尤其是文字與辭彙的個數。由於現代資訊發達,很多族群之間的融合,使語言更佳複雜,很多辭彙必須翻 譯,翻譯過程經常產生新的辭彙。如果從辭彙的個數來看文明的程度,那現代的辭彙數可謂是人類認知以來最多的,這是科學家一廂情願的說法,因為古代的辭彙很 少流傳下來,比較現代與古代辭彙的個數並不公平,光是以中國甲骨文的「字」數來看,文明程度就不亞於現代中文常用字的個數。但比較不同種族之間的字辭個 數,的確具有指標意義。
不同物種之間的辭數,更具有指標性。以前科學家認為其它生物沒有語言,現在同意各種生物都有溝通的工具,因此分析生物之間的語言,變得很有意義。例如海豚 的聲音,據說超過兩千多種組合,而且海豚的聲音變化具有家族性,不同家族之間的語言可能不通。由於海豚需要利用聲音互動達成圍捕獵物的任務,落單的海豚較 難生存,將落單的海豚與新的家族放在一起,也需要一段磨合期才有機會合作。
科學家認為猿猴是人類的祖先,尤其是黑猩猩,但黑猩猩卻沒有聲帶。黑猩猩確實可以經由手語跟人類溝通。曾經有科學家試圖教育一隻帶著幼兒的母黑猩猩手語, 始終不能成功。科學家一度認為黑猩猩沒有邏輯能力才學不會手語,就要放棄黑猩黑的手語訓練之時,卻發現小黑猩猩學會手語,這讓研究人員跌破眼鏡,也因此推 論,年紀越輕越能學習新的語言。
邏輯思考是語言的基礎,但是否真的高等生物才具有邏輯思考能力?很多科學家認為大多數的生物雖然具有傳遞訊息的能力,但可能歸類為「反射」行為。最早心理 學家研究老鼠的學習能力時,就有一個名詞「正統條件化學習」理論,初期都是以「反射」行為來解釋老鼠的學習能力。這些科學家大概沒有機會看到老鼠釣魚與老 鼠偷蛋的行為。
人類雖然語言發達,但很多時候與陌生人見面,還沒講話就已經在心中描繪出對方「可能」的一切,雖然都屬於臆測,但人類的經驗,一樣具有解析行為語言的能 力,因此見到陌生人時,經常會把對方的外貌、穿著、舉止,套進大腦的經驗公式當中,預先做出結論,形成所謂的刻版印象。刻版印象決定人的好惡,影響人的決 策。最容易形成刻版印象的人,大概就是「老師」。因為老師每年都見到新的學生,因此累積經驗快速。其實老師見到的學生具有篩選後的群聚性,因此最不具有參 考價值,但當局者迷。所以很多學校的經營者要求師資來源要有多樣性,避免近親繁殖(就是避免應屆校友留校教書)。
以前因為交通不便,語言的群聚性非常明顯。很多地方可能隔一條河、隔一座山,就演化出不相容語言。這種現象,現今印度仍然如此。據說印度的官方語言就有二 十三種、地方語言數百種。語言的種類越多,族群越不相容。不相容的族群可能因為互鬥產生抵銷文明的發展。很多地方,語言越多樣、國家越落後。文字是語言的 痕跡。很多語言沒有文字。但有些文字流傳下來的民族,卻失去語言,也就是無法閱讀古蹟上的文字。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種族之間的戰爭,導致族群滅亡。中國的 西夏文字就是一個例子。
語言的本身具有故事性,例如成語故事。學習一種語言,通常也代表必須瞭解一個族群的文化背景,這大概就是科學家認為低等生物沒有語言的原因之一吧?語言雖 然具有堆疊性,但很多用不到的語言將會被遺忘。人類因具有文字能力而累積大量的語言痕跡(著作),但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承受全部的文明內容。人類只不 過善用工具而已,不能以善用工具來貶抑其它低等生物之間的語言能力。對這些低等生物而言,累積知識可能不太重要,但不代表沒有語言。
人類善於累積知識的同時也善於累積垃圾。很多語言的內容本身就是垃圾。什麼是垃圾?用不到的就是垃圾(而非視其價值)。我們從小學習英文,六年下來仍然無 法開口用英文交談,而美國的小孩,兩三歲就能用英文交談,因為我們教的是垃圾?美國小孩不需要知道「鱷魚」英文怎麼說,但我們的小朋友知道鱷魚的英文怎麼 「唸」,卻不會用英文交談。學會「鱷魚」的英文單字,對我們的小朋友來說是獲得快樂與學到文字。以前我太太受聘經營雙語幼稚園的時候,家長抱怨小孩英文沒 有進步,因為拿圖卡給她看都不認得。後來辦了成果發表會,家長才發現,原來小朋友可以用英語跟老師交談,就是不懂圖卡上的英文字。可見,語言與文字不是等 號。我們對於外語的教育,大多偏重文字而非語言。
真正的語言具有抽象的表達及意境建構能力。例如,你可以交代家人「明天早上六點叫我起床」,但你無法交代其它動物做這些事情。心理學家認為老鼠的學習能力 是條件化的學習(反射行為),而非任意的學習,因此認定老鼠並沒有真正的語言能力(姑且不論牠是否使用聲音)。如此說來,大象能否跟同伴約定「明年此時在 此見面」將成為大象是否具有真正語言的關鍵。
話又說回來,孔子曾說:「辭,達而已矣」,意思很明顯,語言夠用就好。對烏賊來說,變變顏色、撥動管足,已經夠了,不要期待牠能做什麼。
2008/08/05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