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易雲端車牌辨識 - 詐欺遊戲

詐欺遊戲

詐欺遊戲


昨天偶然看到一齣電視劇名「詐欺遊戲」,劇情內容有點誇張。當我看到另一則新聞時,發覺現實生活更誇張!原來美國華爾接的經理人還在夢中展現自己的專業, 完全不顧全世界的經濟垮在他們手上!原來要求政府救濟也是一種經營手段,更是經理人的本事,因為他們想盡辦法向美國政府爭取救濟款,是為了作為自己的績效 獎金! 如果新聞內容正確的話,「華爾街照分紅 花掉184億美元」,「被美國銀行併購的美林,最近發放員工四十到五十億美元獎金」,還有「AIG 高層用公帑44萬美元渡假 白宮震怒」。這些新聞事件證明一件事:經理人還很專業的在睡覺!

詐欺遊戲是一部電視劇,演戲當然誇張一點。但回頭看看台灣最早期的「一九九〇年鴻源投資公司」與「二〇〇八年發生的雷曼兄弟」連動債事件,是不是很像?當 你看到別人賺錢時,你會怎麼想?當你賺了很多錢,而別人卻一直說你被騙了,你會相信嗎?鴻源投資事件,是以高報酬率吸引人投資。報酬率是什麼?在管理學裡 面說的投資報酬率,是指「投資」後在一定期間滿時,可以額外得到的錢。例如,將一百萬放在家裡的保險箱,假設真的很安全,一年後拿出來後仍然是一百萬;但 是存到銀行,假如年利率是2%,滿一年後提領出來是一百零二萬,這2%就是投資報酬率。銀行可以將你存放的錢,借給缺錢的人使用,這些缺錢的人因為借錢來 用必須額外付出一些成本給銀行,因此銀行幫你保管錢,不但不收你保管費,還可以付給你利息。如果你將一百萬用來買賣貨物,可能賺取更高的錢,但投資有風 險,因此各行各業都有人成功也有人虧錢。問題是,高報酬率如果是一個保證,那也太厲害了。因為很難有人能永遠維持高報酬率的賺錢生意。

學過管理學的人都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:金流才是公司生存的關鍵而非獲利。如果一個公司無錢發薪水,問題就大了,但是每天虧損的公司不一定會倒,只要能有 現金週轉,很多公司越虧規模越大,鴻源與雷曼兄弟就是最佳典範。為什麼會這樣?如果事情重來一次,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騙?很難說!如果我向你借一百 萬,告訴你說沒有利息,你大概不會借我。我說每個月給你一萬元利息,你大概會考慮考慮,但還是不敢借我。但是,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他已經借我一千萬,而且每 個月都拿到一百萬元利息已經很久了,你大概會很心動。我身邊就真的有人靠高利借錢成功捲走數億元。這種新聞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。

如果你的好朋友帶你去參觀一家公司,裝潢非常高級,裡面的人員非常忙碌的接電話,然後告訴你說這家公司非常賺錢,生意規模如何龐大等等。你會不會心動?如 果又看到人事部門的應徵人員大排長龍,訓練教室擠滿新進人員,你會如何判定這家公司的成敗?如果他們告訴你說投資一百萬,每個月可以領現金十萬元,你會怎 麼想?你一定會想,十個月就回本,公司這麼大,我不會這麼衰吧?只要撐過十個月,就一定賺了!沒錯!大部分的人都這麼想,而且領來的那十萬,又拗進去。裡 面的員工也是高薪請來的,問題是他們也將薪水投入公司。對投資公司來說,雖然他們每個月都必須付出龐大的薪水、傭金及紅利,但大部分的人都再投資進來。所 以投資公司的現金越來越多,而帳面上的負債也越來越來多,資產規模越來越大。一個負債越多規模卻越大的公司,很怪吧!這是常態,而且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不會 是最後一隻白老鼠,所以白老鼠自然繁殖很快,因為你會幫他們繁殖白老鼠,幫他們募集薪的投資人以賺取高額傭金,然後又把傭金投入公司換一張「壁紙」。有價 值的股票稱為「證券」,沒有價值的股票就是壁紙。證券證明你有多富有;壁紙證明你的品味。

每件事情的發生,都有受害人驚覺自己被騙,但大多被騙的人都不是第一次,也不會是最後一次。而且大多被騙的人都會變成是詐欺遊戲的主角,甚至更投入。從一 九九〇年的鴻源事件以來,仍然發生過很多大規模的詐欺事件,只是規模沒有鴻源大。而且所有的詐欺事件都有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高報酬率。可見詐欺遊戲有一定 的模式。而經理人最擅長的就是研究這些。不是每個經理人都是壞人,但大多數人都是以幫自己賺錢為前題的思考模式下,很難不培養出新一代的詐欺經理人。

「詐欺遊戲」很誇張的展示現實生活,雖然戲裡的女主角很善良,但現實生活裡的經理人也很善良。有些作奸犯科的人也都是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而搏命。我還記得以 前的「李師科」一個計程車司機,為了幫助朋友而持槍搶劫銀行,槍殺了一個襄理後把錢交給朋友。後來朋友檢舉造成李師科被抓,而那受幫忙卻出面檢舉的人被民 眾圍剿而連夜逃離住家。這個事件可以看出,作奸犯科卻可以得到同情的很多、一個維護正義的人招受譴責。一個搶劫殺人犯尚且得到同情,何況是華爾街那群經理 人。

維持一個熱絡的經濟體需要更多經理人。一個熱絡的經濟帶給人民希望與幸福。衰退的經濟令這些經理人變成過街老鼠。成也蕭何、敗也蕭何。功與過,實在很難判定。只能說這些人「白目」。至於詐欺遊戲,到底是「詐欺」還是「遊戲」?誰在搞詐欺?誰在玩遊戲?看你怎麼看!





2009/01/31


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