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出現「駭客首次攻擊人類大腦」。大意是說,電腦駭客利用網際網路傳送特定訊息,藉由上網瀏覽某些網頁時攻擊人類大腦。這則消息初看來有點危言聳聽,很令人難以置信。但提出這項質疑的,是美國聯邦調查局。這就有點令人擔憂。
其實,關於利用媒體操控人類大腦可不是新鮮事,多年以前,曾有一部電影(或電視影集?),內容是關於「看電視造成人體爆炸」的懸疑劇情,劇中發生多起人體 在看電視的時候發生爆炸,引起警察單位的注意展開調查,結局是因為電視廣告的內容造成。劇中描述,因為有一個天才發明「濃縮廣告」,可以在極短時間內,經 由電視畫面傳送大量廣告訊息給觀眾,而某些人因為負荷不了而造成爆炸。
除了這些科學家的擔憂之外,利用特定訊息傳遞指令的情節也經常在諜對諜的電影裡面發生。大概都是利用催眠的手法控制某人,經由某句話來啟動催眠指令,達到暗殺特定對象的目的。
姑且不管這些幾近天方夜譚的故事情節,單從廣告的本身來看,訊息本來就具有特定的意義,而傳遞訊息正是廣告的目的。因此,利用廣告媒體來影響人類大腦這件 事,是千真萬確的,只是嚴重到什麼程度而已。多年以前,還曾經發生過日本卡通節目「比卡丘」的畫面「閃光」效果,造成幾百名兒童及青少年抽筋嘔吐眼睛不 適,可見,利用媒體控制人類大腦是有可能發生的。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?
人類大腦藉由各種感知神經與外界接觸,而這些感知能力,經由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(心經?)牽動大腦。簡單的說,任何可以對大腦產生訊息的事物,都 可以影響大腦的運作(包含電波),而大腦的運作又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。舉例來說,一個人走路見到地上不平,地面有落差時,會採取特定的迴避動作、繞路、跳 過去、或改變身體平衡;如果看到有東西快速飛近眼睛,會立刻閉眼閃躲。可見,人的大腦可以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,對某些訊息立即採取行動。這種反射性的行 為,也許跟潛意識有關,但也可能是人類保命的本能。
廣告利用特定媒體傳遞訊息,這些訊息如何傳遞才能達到最大效率正是廣告成敗的關鍵。大家習慣廣告,不覺得廣告有何不對,但美國聯邦調查局說駭客利用電腦控制人類大腦,卻可以把一件很平常的事變成大事,而且利用的也是廣告的手段。
不管你願不願意,廣告充斥在你的四周,有些你根本不曾發現它是廣告,甚至於,你還會變成宣傳廣告的幫手。最厲害的廣告就是耳語傳播。台灣多年來很多價值 觀,都在耳語傳播當中偷偷的改變,沒有證據、沒有是非、也沒有真象,但社會大眾卻可以把這些耳語當成圭臬,還自動協助傳送。可見當初設計這些耳語的人是多 麼高竿!
廣告傳遞訊息,這個道理大家都懂,但卻沒有人真的瞭解訊息是什麼?是廣告的「辭句」還是畫面的故事情節?或是背景音樂?有些人特別喜歡某個品牌,為什麼? 例如,某個「漢堡」廣告,你看了會想去消費,是為什麼?它是怎麼影響你的大腦?它如何讓你看了廣告就產生衝動?如果一個漢堡廣告可以讓你產生購買的慾望, 那你為什麼不相信媒體可以給人洗腦?
心經說的眼耳迷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,無異是最好的寫照。一個人的七情六慾都受到外界的干擾。人類存在於一個為別人而活的世界!所有的廣告都有特定企圖。 也許你是一個店員、也許是個業務員、也許你是公司的經營者,不管你是什麼角色,你隨時隨地都在嘗試散發某些訊息、或正在接收某個訊息。也許是有意無意的訊 息,也許是無意間的巧合。就像人類的偶遇巧遇都有訊息的互動。根據一些研究顯示,人類的擇偶條件,並非真的來思考的結果,而是賀爾蒙。異性之間,是因為賀 爾蒙的吸引特質,令人產生想要接觸或交談的渴望。也就是說,你的穿著外表可能不是你用來行銷自己的唯一要務,而是「思想」,因為思想影響賀爾蒙,讓你吸引 特定對向。所以說物以類聚,不是因為你的眼光,而是你們的「臭味相投」。據說人類身上散發的味道,無法用嗅覺分辨,但鼻前庭卻有一個接受器,可以讓人選擇 異性。
當然,要完全忽略自己的眼光也說不過去,事實上,所有的感知都有協調的作用,例如有些人喜歡某些人的聲音、喜歡某些穿著,也有人透過書信、照片、影像等等 媒體傳播選擇另一半,可見擇偶條件並非真的只有賀爾蒙。但不管真象如何,確實有種外來的訊息影響你的決策。所以說,一個好的廣告,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評估。 例如火鍋料的廣告,通常要塑造「溫馨團聚」的氣氛讓人產生好吃的聯想,而非強調「好吃」。而要創造溫馨的感覺,可能跟顏色有關,因為顏色可以令人產生冷熱 的感覺,也就是所謂的暖色系,通常是偏紅或偏橘色。
廣告如果想用大篇文字稿來說服人類的大腦顯然來不及,但畫面的呈現、聲音的搭配,甚至於味道,都可以讓人在極短時間內建構自己的故事,這些被導引式的建構 情節,才是廣告真正所要傳達的訊息。例如一個在雨中騎著腳踏車載著小孩的父親,讓人有非常強烈的聯想,如果場景是白天或是晚上、都市或是鄉間小路,都可以 產生不同的感動。這些聯想與感動就是廣告的目的。很多廣告都是利用旁敲側擊的引導方式,雖然有時候也很容易產生誤導,但誤導也可能是廣告的另一個目的。例 如恐嚇式的廣告,最常見於保險、醫藥的廣告。人類因為害怕而接受廣告的內容。
電視上的廣告,大多有政府在把關,而且具有地區性,但網際網路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,廣告內容可能大有問題。有些差錯的產生並非出於故意,例如民情的不同; 有些誤會則可能出於設計者的忽略。最近台灣有一則電視廣告,某家蔬果汁的包裝飲料,利用捷運驗票閘口影射每天最低攝取量把關,卻可能讓人以為搭捷運可以喝 果汁。很多利用動物或烏龍的情節,製造幽默輕鬆的感覺有利廣告的內容傳遞,但卻可能產生消費者很笨的暗示。
除了具有目的的廣告之外,還有一些是你自己不曾注意到的,是你自己隨時在幫自己廣告,你的舉手投足、衣服品味、說話態度,無時無刻都在散發一種訊息(氣 質),這種訊息已經在幫你選擇朋友,也就是說,無意識的狀態下已經幫你篩選過一次,你認為自己能夠選擇的條件其實有限,所以很多人找不到理想的對象,就是 因為「有意識」的目標(外表)距離「無意識」的目標(內涵)太遠,也就是表理不一、眼高手低,所以你找不到朋友。因為符合你表面條件的人,會被你的「氣質」嚇跑。而 影響你「氣質」的關鍵,正是你的思想。所以,想要行銷自己,先要充實自己的內涵。
廣告如同催眠術。同樣是利用訊息在你大腦裡建構另一個場景。如果你閉著眼睛,耳邊傳來海浪聲、吹著涼風、飄著海水的味道,只要給你夠多的訊息,你就會進入 被催眠的狀態,誤認為自己在海邊。利用媒體干擾人類的大腦是可能的,因位電視已經這樣做。君不見那些口水節目可以讓父子反目、夫妻成仇!不是被洗腦是什 麼?這些吵架的人都認為自己的堅持才是真理,這正是催眠與洗腦的結果。
不要忽略廣告的力量,也不要認為自己不會被洗腦,很多不想接受訊息的人,其實是最容易被洗腦的一群,因為接觸訊息越少,無法判斷訊息的真假,容易產生錯誤的執著。大腦訊息越多的人,越能分辨真假,越不會執著。
2008/05/16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