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所得背後的迷思
最近全球股市大跌引發金融風暴,表面上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引起,真的這麼簡單嗎?堂堂一個經濟強權的美國,主張自由經濟發展到今,卻無能掌控自己創造出來的 怪獸。在經濟學模型當中,降低利率是挽救股票的萬靈丹。奈何這種讓經濟學家深信不移的教條,在緊要關頭卻失靈。美國為了挽救經濟,連續降低利率的結果反而 拖垮更多銀行、保險與投資產業。
用簡單的講法,只要利率低於投資報酬率,投機者就會將錢用於投資。因此「低利率」代表投資人傾向「借錢」來投資。例如,借一百元需要付五元利息,用一百元 買股票可以賺十元,付掉五元的利息,還可以賺五元。所以借一百元來投資將會賺五元,這是最理想的思考邏輯。因此,歷年以來各國政府都是利用利率來調控投資 環境。如果股市過熱,調高利率就可以降溫,減緩股市泡沫化。
這種簡單的邏輯大家都懂,幾年下來也確實如此,但這種邏輯卻建構在一種自我催眠的理想狀態之中,因為股票下跌時,代表「風險」增加。風險增加代表血本無 歸,如果會血本無歸,股民就不會因為低利率去借錢來冒此風險。而利率的高低也引發另一種無可避免的循環陷阱。因為高利率與高所得幾乎都是同時間發生,顯然 這兩者之間糾纏不清,一般經濟學家看到的現象都是所得提高 導致利率上升,因為高所得會導致通貨膨脹,而調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貨膨脹。但另一個真相可能是提高利率導致所得提高。當然在,真實的情況可能很難弄清楚因果 關係:為何提高利率會導致所得提高?但「冰島」這個國家的破產,證實了高利率才是導致破產的主因,而冰島的破產正好也是高所得。利率的自由化,正是導致高 所得的主因。
一般人的想法,利率很高時人民不可能借錢出來消費或投資,但真實的情況下卻正好相反。因為利率太高,導致國外熱錢匯入套利,熱錢大量湧入的結果,銀行現金 太多,就會開始尋找投資機會,投資增加的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;就業機會變多,企業開始搶人,為了搶人,就得付出更高的薪水,反而導致人民的收入提高,賺錢 容易,就有能力負擔高利息支出,因此開始借錢出來消費投資,這又增加市場交易機會讓企業賺錢。本來調高利率是為了降低經濟活動,結果卻相反?
不只冰島的高利率導致高所得,美國最近幾年的低利率政策,也導致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。因為美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疲弱,幾次調降利率企圖鼓勵人民借錢出來投 資消費,但每次調低利率,都導致熱錢離開美國,讓銀行不願在美國本地放款及投資,更加強美國的景氣蕭條與失業率,反而讓人民收入減少緊縮開支,其結果又令 市場交易冷淡。這幾天美國又調降利率,此次各國政府因為受到雷曼兄弟倒閉影響,知道美國經濟崩解將會波及世界各國,為了避免現金再度從美國流到自己國家, 因此同時調降利率,企圖讓現金留在美國。但顯然這是長期目標,短期不會有效果,因此股票照跌。
經濟學家眼裡的理想模型屢次踢到鐵板。追根究柢,還是國際金融政策的不同步惹禍。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經濟政策與目標,因此,單一個國家的利率變動,都會導 致熱錢在國際間流竄,顯然熱錢流竄才是經濟政策的殺手。「熱錢」到底是什麼?銀行、保險、投資公司、基金,這些都是熱錢。因為這些單位手上握有客戶的存 款,客戶期待從這些金融單位獲得利益。因此這些金融單位的經理人每天都必須絞盡腦汁,想盡辦法賺錢。而「套利」正是賺錢最快的方法。只要不同國家之間有 「利率」差距,就有獲利空間,因為利差還會導致貨幣兌換比率的變動。因此我說「降低利率」導致銀行沒錢可放款及投資,問題就在銀行自己把熱錢挪到高利率的 國家去套利了。
如果高利率與高所得是雙頭怪獸,那高所得是否等於高負債?因為高利率是為了抑制借錢,所以高利率必然也是高負債。看看那些高所得國家人民的負債就知道,確 實如此!如果高所得等於高負債,那高所得減掉高負債以後呢?變成一級貧民?我也不知道。好像每個人都很努力的想要賺回自己花掉的錢。努力賺錢就是為了花 錢?還是為了還債?不工作當然沒有錢可花,如此說來,工作、花錢,變成是一種生活。顯然高所得不代表是有錢人。
美國與冰島都是高所得的國家,結果可能差不多。也許所得越高,代表越貧窮?誰會相信?所得減掉負債,到底剩下什麼?
2008/10/13
分享此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