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台灣當局擬將高中國文課程的文言文比率提高。有人認為文言文在現金社會沒有什麼機會使用,主張應該以白話文為主才是。表面上看文言文確實沒有多少機
會使用。但話又說回來,高中三年,如果連國文都教白話文,感覺像是花三年時間在學習一個你已經會的東西,不是嗎?小學六年,學的不就是白話文嗎?平常上課
的科目,不都是用白話文在講課嗎?如果這些不夠,那平常跟人溝通說話,不也是白話文?這麼說來,高中國文又要花三年時間教白話文,且不疊床架屋、浪費生
命。現在學生作文程度低落,表面上是寫作技巧不好,真的這麼簡單?之前政府某官員亂用成語,不就是因為不懂成語才出糗?如果不懂文字,哪來技巧可言?
有人說文言文是一種語言,依我看,根本就是誤解。我認為文言文跟語言並沒有直接關係,而是一種寫作技巧。何以見得?古代有一篇文章造成洛陽紙貴,還記得
嗎?因為一本左思的《三都賦》,引來大家抄寫,造成市場的紙張價格上漲,可見當時的紙張產量有限,加上「抄寫」的過程漫長,試想,如果三都賦是以白話文撰
寫,要用到多少紙張?要花多少時間抄寫?在古代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以前就有文字,文字怎麼流傳?刻在竹簡上。竹簡的製作過程更是費工,搬運困難。如果寫白
話文在竹簡上,就真的要汗牛充棟了!可見文言文並非一種語言,而是一種寫作技巧。如今學子作文程度太差,卻又主張只教白話文,且不前後矛盾?
就我的觀點,教書不能以私人觀點做為教育宗旨。台灣文學素質的低落,正是這幾年的當政者文化低落造成。這些缺乏能力的人一日得勢,就表現出一副「官大學問大」的架子,亂用成語,亂改教材,才是造成現代年輕人國文程度低落不會寫文章的主因。
姑且不要用政治的眼光來看教育,但從文學本身探討,文言文的比重增加,到底是對還是不對?有句話說「老太婆的纏腳布」又臭又長!我每天都會在網路上閱讀文
章,每次看到那些無病呻吟的文章,洋洋灑灑幾千字,卻毫無主題,大多沒有看完。以前看過一篇故事:有人寫了一本小說投稿被退件,作者跑去抗議,抗議的理由
是「我在草稿內頁偷偷沾黏幾頁,都還沒有被打開,可見你們根本就沒看完我的文章就退件」。審閱者說:「一顆蛋是好是壞,你要整顆吃完才知道嗎」?文章的好
壞,如同打開一顆蛋一般,是好是壞,很容易知道,不須整顆吃完。
寫作技巧確實很重要。但什麼是寫作技巧?小說創作,故事性當然很重要。如果用辭艱澀粗俗,你還會想要看完小說嗎?我聽說《金瓶梅》是一本很好的小說,可我
看了幾次都放棄,為什麼?因為它的原創是山東地方語,用了太多俗話。姑且不管內容程度如何(因為我根本看不懂,無從批評),如果文章的用字遣辭看不懂,還
有機會品嚐故事內容嗎?可見所謂的寫作技巧包含更多面向,絕非某些人主張白話文就已足夠。
古代的文言文是為了精簡文字記載的篇幅而產生,並非為了語言,把文言文當成是一種語言只是誤會。不只是文言文,還有很多的詩詞曲賦,都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可
見要有好的文采,不能只用白話文,而是要能善用文字表達。一個簡單的事件,用一千字表達與使用十個字表達,在能力上就差很多。因此,主張現代都是白話文,
所以要教白話文,簡直就是浪費生命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?花那麼多年去學習已經會的東西?
雖然是文言文的課程,上課不也是用白話文講解嗎?如果課程內容是白話文,講解的應該不是「文」而是知識。如同地理歷史數學物理,這些都是白話文,但也都是
專業內容。就學習的觀點,就是不懂才要學。假設你要看一篇技術性的文章,是否會有很多專有名詞?各位想想,那些專有名詞是否「精簡」,為何要精簡?精簡又
是什麼意思?精簡,就是文言文。各位看看,哪一個專有名詞不是文言文?如果不善用文言文,把每一個專有名都都用白話文寫出來,一篇技術性的文章,本來一千
字可以寫完,可能就要變成一萬字的垃圾。不只是中文有精簡名詞的習慣,英文更是如此,英文習慣以縮寫的大寫狀態代表一個專有名詞,例如AIDS代表「後天
免疫不全症候群」,大家都習慣用AIDS,不喜歡用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這個辭,就是為了精簡篇幅。
精簡篇幅有什麼好處?當然是為了方便效率。古代為了節省超寫時間、節省竹簡或紙張消耗;現在雖然電腦化,但精簡仍然是主要目標,因為現代人要閱讀的資訊更氾濫,花一分可以看完,何必花十分鐘?可見精簡文字,古今中外皆是如此。文言文正是精簡文字的最佳典範。
就大腦的學習過程來看,精簡可以加速學習效果。一個專有名詞代表的是一長串的專業知識,把很多專業知識集結在一起,又是更高一級的專業領域。知識的進步,
本來就是一段文字的堆疊,但堆疊的方法影響學習的效率。當你不懂某些專有名詞的時候,就不能看懂某些書籍。不能看懂更多書籍,代表你落伍了。
從吸收知識的觀點來看,你無法預知自己可以看懂哪些領域的書。小說可以陶冶生活,但不可能變成每一個人的專業領域。所以,用創作小說的觀點來評斷文言文,
有點井底之蛙。文字的創作包羅萬象,很多有價值的文章,都非文學創作。文言文,也非文學的本身,而是一種文字的技巧,文言文不只是文學而是工具。我們當然
不需要寫出文言文的八股文章,但任何一篇文章或小說,都有文言文的影子,那就是「簡潔」,只要你提到一個「名詞」就代表你用到了文言文。只能說你簡潔到何
種程度?如果整篇文章都簡潔,就更接近文言文。如果只是提到一些名詞,有誰會注意到文言文的存在?可見,學習文言文,不知不覺當中就已經在學習創作技巧,
主張教導創作技巧卻又反對文言文,且不捨本逐末?
我強烈建議年輕學子,想要增加自己的實力,多多抄寫文言文。因為文言文艱澀難懂,用看的根本沒有效果,因為大腦排斥,看不下去。用抄寫,可以給大腦足夠時
間思考。文言文可以用很簡短的文字寫出複雜的故事,這對於大腦的學習鍛鍊非常有效,因為大腦可以從抄寫文言文過程,建立新的大腦細胞神經突觸連結,對於學
習機制、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,都有非常奧妙的幫助。不只是文言文,抄寫四書五經詩詞曲賦,都有非常好的效果。如果能背誦,更好。越精簡的文言文越好;抄寫
白話文只會浪費生命。想要創作小說,更要研究文言文;看白話文寫白話文,不會進步。
2008/09/27
其它文章
奇易中文輸入法首頁